教育科研科研课题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发布时间:2017-10-09 15:21 栏目:科研课题 发布单位:天津市第四十五中学 点击量:1614 【公开】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开题报告

                天津市第四十五中学 杨远芳         

    一、课题的提出   

    (一)选题的意义

1.选题的背景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从国家层面更加深入系统地考虑“教育要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或者说“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根本问题。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价值取向建构理论与框架,为此提出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把“立德树人”这样一个总的要求变得更加具体、更加可操作。从应试教育走出来的教师,如何教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因此,在教师的职业生涯培养中就应该基于核心素养让教师的专业发展更科学、更系统、更合理,以便培养出符合核心素养理念的学生。

以学生核心素养推动教育和课程改革已成为当前国际焦点,有15个国家和地区先后提出学生核心素养。分析关于核心素养研究的时代背景,归纳核心素养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的国际经验,并比较国际组织、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核心素养的指标体系与具体内容,提出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指标主要涉及文化修养、自我发展、社会参与三大领域,指标内容的选取需兼顾时代性与民族性。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当前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深化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主要体现在课程标准改革、课程实施、教师培训、考试评价等方面。其中,促进教师理解核心素养是关键,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即教师核心素养),要加强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培训,理清核心素养与各学科素养的关系;改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改善教师教学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研究的目的旨在探索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并实践提升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道德和专业情感的有效途径。

    2.选题的意义

目前探究教师的专业化还是停留在外部的要求,例如学历的达标、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得、继续教育的要求、教育技术的掌握等,这些固然都是必要的,但这种专业化,把教师置于被动的、非主体的地位,重视的是教师满足外在的价值,教师发展的内在价值没有得到关注,内在需要和自主发展的意识没有得到激发,不利于教师的持续发展。本研究更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价值,追求在教师发展中提升文化修养、自我超越、自我实现、社会责任。人正是在追求中,通过超越和发展,体验、收获幸福。

研究此问题的意义在于:第一,通过研究能提升教师的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教师在不断提高与发展中享受源源不断的为师幸福,提高教师钻研业务、进修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深切地关注自我成长,职业境界得以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明显改善,感受职业带来的幸福与生命价值。第二,作为一个实践活动整体的动态研究,具有创新教师队伍建设乃至推进教育改革的全局性的意义。第三,在研究过程中,主要探讨营造书香校园、课程建设、教师培训、树立自主发展意识、加强校本教研、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转变对职业认识、改革考试评价制度等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综合性、可操作性、创造性的原则和策略,促进学校管理朝着科学化、人文化方向发展,同时也是保障素质教育推进的积极举措。

随着本课题的深入探究,参与教师将不断拓宽自身的教学发展空间,提升教学品质。因此这样一个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课题研究,必将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必将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必将有利于有利于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核心素养”共得到425 条结果, 检索“核心素养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找到相关的研究文献很少。

北京师范大学姜宇辛涛刘霞林崇德教授在《中国教育学刊 2016年6月,《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 》中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当前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是基础,要重新梳理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理清核心素养与各学科素养的关系、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改进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是根本,要改善教材编写结构和教师教学方式;基于核心素养指导考试评价是抓手,要依据学业质量标准进行考试评价、改进考试内容、创新评价手段方法。其中“促进教师理解核心素养是关键,要建立通用教师能力(即教师核心素养),并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培训机制”。该文章坚定了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在《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一书中指出:为了将核心素养融入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即教师的核心素养),包括学科素养、教学素养、数字化素养、学会学习、人际关系、跨文化和社会素养、公民素养、创业素养、文化表达。只有促进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鼓励他们探索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生成的教学方法,才能将核心素养除尽教学实践的功能真正发挥出来。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姜月在《教育导刊2016(11)《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中指出: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师要从四方面进行专业发展,一要树立“教育要发展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专业思想,二要在量、质、结构上拓展专业知识,调动学生学会认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和品格,要从学科中心转向育人中心。三要提高教师专业能力,重视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和教学交往能力的发展。四要形成专业心理品质的发展,如坚定的理想信念,爱生、爱教育、爱国的情感,广阔、动态、创造性的思维,积极乐观的性格等。

河南师范大学胡书英在《教育科学论坛》201610月《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理论探索》一文中指出:以学生核心素养的视角看,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一是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二是变重学科知识为重能力素养,三是变重学习结果为重学习过程。另外教师还要通过转变教育观念,尊重学生差异,开展合作探究学习,转变评价方式等来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

目前,对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属于理论层面,研究者基于自身的经验或通过哲学思辨、逻辑推理等方法探讨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并对如何使学生核心素养与教师专业发展相互促进提出了设想,有“纸上谈兵”的意味,我校的研究尝试利用相关理论指导实践进行探究,使教师、学生共同发展。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我校确定了实践研究的具体内容,即书香校园活动;校本课程建设;教学方式转变和形成教学模式;建立完善的教师发展评价激励机制;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等。

    (三)理论依据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主要内涵是: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发展,人的活动能力的多方面发展和人的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充分而自由的发展。我们要使教师的幸福感与专业素质全面发展,主要指教师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各种素质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尊重的需要都归为“缺失性需要”,但单独把自我实现的需要归为“成长性需要”,并认为真正让人得到幸福的却是“成长性需要。”成长性需要就是对自身专业能力发展,专业素养提升的需要。

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应该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认为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其信念和知觉,认为它们是导致人与人的差异的“内部行为”,因此我们要强调教师的自主发展是最有效的发展。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思想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自我实现。追求的是实现人的“内在价值”,如果能实现这些价值,便可以达到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如果环境条件是和睦、真诚、信任和理解的关系中,才有助于潜能的实现,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因此,课题研究进行“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索”和“促进教师发展的学校管理评价制度的思考”。

3.课题研究的现实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二、概念界定

【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包括三大领域、6项指标,即文化修养、自我发展、社会参与三大领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项指标。 

【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业训练、获得教育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专业自主,逐步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执教素质,成为一个教育专业工作者的发展过程。主要是指教师的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教师核心素养,包括学科素养、教学素养、数字化素养、学会学习、人际关系、跨文化和社会素养、公民素养、创业素养、文化表达。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一要树立“教育要发展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专业思想,教师本身的价值观应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和谐。二要理清“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等关系,拓展专业知识改善教学方式,以知识为依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到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会认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和品格。三要提高教师专业能力,重视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管理能力和教学交往能力的发展。要从学科中心转向育人中心。四要形成专业心理品质的发展,如坚定的理想信念,爱生、爱教育、爱国的情感,广阔、动态、创造性的思维,积极乐观的性格等。

此外,还要不断提升文化修养、开阔人文视野、坚持科学精神,具备终身学习、自我超越、自我实现和“立德树人”的责任担当、实践创新能力。

    三、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目标

1.形成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模式,完善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校级名师的系统培养机制。完善“青蓝工程”培养制度、校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制度、校级“名师”评选制度,用激励管理制度,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2.改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教学方式。形成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生成的教学模式。

3.高标准完成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专项督导评估检查。

(二)研究内容

1.健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系统培养激励机制。提高教师自我发展、终身学习和实践创新能力。

2.科研课题引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学科素养、教学素养、数字化素养、学会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推动教师核心素养的落实。

3.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1)将培养立德树人思想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素养,贯穿教师发展的全过程。

2)开展核心素养融入课程标准的学习培训。促进教师理解核心素养,理清核心素养与各学科素养的关系。

3)改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开发促进核心素养生成的教学模式。在政治、数学、历史等学科率先开展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带动教师专业发展。

4)让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师生共同提高核心素养的创新点。开发基于核心素养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并形成课程体系。

以上三个内容我们将以“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建设”工程为抓手,以课题研究为龙头,把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的各项工作紧密结合,开展深入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查阅分析文献资料进一步理清思路,为课题研究提供观察的视角、有意的启示,保证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课题结题时再次进行文献检索,分析归纳三年来别人研究与实践的成果,学习好的经验。

2.问卷调查法:进行教师专业发展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完成调查报告。

3.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研究者在实践中发现并确定问题,制定研究计划,开展探究活动,观察并反思,调整方案,进而循环进行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再调整的研究方式。用行动研究法改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开发促进核心素养生成的教学模式。在政治、数学、历史等学科率先开展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行动研究用行动研究法开发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注重行动研究是本课题取得成果的主要途径。

4.访谈法:访谈是一种研究性谈话,是研究者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从被研究者那里收集第一手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本课题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访谈中,借助于教师的自我陈述,了解我校三类教师专业发展现状、需求。访谈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所得到的收获、体会,及存在的问题,用访谈法跟踪了解教师在课题研究前后的变化。

5.叙事研究法:指研究者以讲故事的形式诉说自己或别人经历过的教育生活,并诠释其中的意义。本课题在“书香校园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自主发展”的研究中,用到叙事研究法。在“书香校园活动”、“校本课程感受”等研究中,用叙事研究法征集师生的读后感、课程开发实践中的幸福感受,并将此征集成果集结成册。

(四)研究的步骤与过程

1.准备阶段:(20164月—201612月)查阅分析文献资料进一步理清思路。开展问卷、访谈,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并做核心素养培训。成立课题组,进行开题论证,确定实施方案。

2.实施与阶段总结:(201612月—20195月)

1)把学习培训放在首位,提供发展的外部条件。将培养立德树人思想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素养,贯穿教师发展的全过程。开展“读书提升核心素养”营造书香校园系列活动。

2)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改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开发促进核心素养生成的教学模式。在政治、数学、历史等学科率先开展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带动教师专业发展。

3)开发基于核心素养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并形成课程体系。

4)开展多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开展青年教师学术论坛、开展“新秀杯”“创优杯”“鸿涛杯”展示课等活动为教师搭建展示的平台;开展多种文体活动,增加教师的生活情趣和生命活力;

5)完善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模式,健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在专家指导下进行阶段成效分析。

    3.总结成果阶段:(20195月—201910月)对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再调查。从各个层面总结实践研究成果,进入结题反思和成果验证。完成研究报告、成果文集。汇编课题研究成果(论文集、校本教材、读书随笔集等)。评选教坛新秀、校级学科带头人、校级名师,命名表彰。

    四、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1.学校成立教师专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由马静洪校长担任,副组长由主管教科研杨远芳副校长担任,李建卓副校长、焦国珍副校长、教科研王祥泽主任、人事刘植萍主任等干部教师为成员。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决策指挥、引领指导、统筹协调全校工作的开展。

    2.本课题组成员中,特级教师1人,区级名师3人,高级教师 8人,参加“十二五”课题研究10人,校长、副校长4人,中层以上干部6人,骨干教师4人,人员组成结构合理,科研、管理经验丰富。

    3.研究基础:四十五中19市级“十二五”教育科研课题顺利结题。其中杨远芳副校长领题研究的《教师的职业幸福与专业发展的研究》结题获重点课题优秀等级,并入选市教育学会“十二五”优秀课题成果文集。

    4.聘请专家指导。聘请天津师范大学康万栋教授、天津教科院曹瑞博士定期到校进行具体指导。邀请著名教育专家到校讲学。

    5.四十五中完善的教科研管理制度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稳定的制度保障。校财政拨科研专款,宁鸿涛助学基金会提供课题所需的经费保障。

    五、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林崇德.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ppt.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 林崇德.对未来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J.北京:课程.教材.教法2016

4. 黄四林; 左璜; 莫雷; 刘霞; 辛涛; 林崇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国际分析J.北京:中国教育学刊 2016

5. 姜宇; 辛涛; 刘霞; 林崇德.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J.北京:中国教育学刊 2016(6)

6. 林崇德.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应该培养怎样的人?J.北京:中国教育学刊 2016(06)

7.王新皓.立德树人视角下教师专业发展素养路径探析[J].科教导刊,20165

8. 周丽军. 谈核心素养:“教书”到“育人”的深化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3)

9.张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核心素养研究及其启示J. 教育导刊2016(7)

10.姜月.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师专业发展[J. 教育导刊 2016(11)

11.孙思雨. 国内关于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综述J. 基础教育研究2016(09)

12.胡书英.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理论探索[J. 教育科学论坛,2016(10)

13.刘国飞; 张莹; 冯虹. 核心素养研究述评J. 教育导刊 2016

14.曹婷.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 鲁东大学2016

15.吕晓蕊.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J. 华东师范大学2016

16.张华. 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 全球教育展望2016

17. 施久铭. 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 人民教育2016

18. 辛涛; 姜宇林崇德;师保国; 刘霞;. 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北京:中国教育学刊 2016

19. 赵学昌. 把核心素养内化于课堂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

20. 刘晟; 魏锐; 周平艳; 师曼; 王郢; 刘坚; 陈有义; 刘霞. 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课程、教学与评价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

评论

还能输入140

用户评论

Copyright©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485号   鄂ICP备13001992号算法推荐相关举报入口
客户服务热线:4001801818 校园开放平台
学校地址:天津市天津市河东区广宁路15号    联系电话:13333333333     联系邮箱:13333333333@huijiaoyun.com